“雪绒花使者”“心理剧”“馒头”……这些略显陌生的名词是什么意思?
“雪绒花”取自雪融化的谐音,寓意为融化彼此间的坚冰与隔膜,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心理剧”没有剧本,但参与者都要在剧中扮演角色。
“馒头”取自精神的英文单词“mental”的谐音。
这些富有灵气和创意的概念背后是一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心理社团。在社团里,他们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管理自身情绪并帮助他人。与此同时,各高校也依托心理社团培养心理委员,让他们成为班级心理工作的排头兵。
在5月25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让雪融化
“老师,您看这位同学是不是需要帮助?”一位心理委员向金沙8888js官方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师马征询问。这位心理委员手机上显示的是某位同学在朋友圈中发的照片,照片色调阴暗低沉、物品摆放杂乱。恰巧,该学生的学院也同步找到马征,希望她对这名学生给予关注。
“后来,我们发现这名同学确实患有严重的抑郁症。”马征告诉《中国科学报》。
平时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观察每一名同学的变化,倾听周围同学的倾诉,再以同学和朋友的身份解答同学的心理困惑,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则及时上报至学院,这就是班级心理委员发挥的作用。
别看只是观察和倾听,在上岗前,这些心理委员都需要接受严格的心理专业培训,也是班干部中唯一持证上岗的“高级干部”。
金沙8888js官方(以下简称北京交大)心理协会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是连贯且滚动进行的。
“因为学生会流动,所以每年我们都会对心理委员岗位进行招新,新上岗的心理委员要先经过16课时的初级培训,包括理论、演练和现实案例等。此后的中级培训会在春季学期进行,内容包括助人理论与能力训练、倾听共情自述等,有的还会做面向团体的心理咨询。”马征介绍道。
高级培训则针对经过初中级培训的心理委员,培训持续一个学期,内容更聚焦,也更重视实践。“我们让参与培训的学生进行心理演练,轮流扮演求助者与助人者,并通过回看录像的方式,复盘助人的过程。”马征介绍,学生成为心理委员后,他们会要求委员们组织一次1个人对5个人的访谈,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在此前的理论课中有所涉及,谈话对象则由心理委员决定,“我们鼓励他们找一些相对内向的同学谈心”。
在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心理委员有个更好听的名字——雪绒花使者。“雪绒花”取自雪融化的谐音,寓意为融化彼此间的坚冰与隔膜,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雪绒花使者,报名的新生要先通过院系选拔,再参加北师大雪绒花使者社团组织的“雪绒花大讲堂”培训,了解心理委员的职责与定位、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遇到危机时的处理上报流程等内容。
课程结束后,通过考核的学员还要在雪绒花使者社团的培训和指导下,学习如何在班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之后才能获得雪绒花使者证书。雪绒花使者社团会定期收取雪绒花使者的工作手册,检查他们的工作开展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雪绒花使者有职责在身,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关注同学的情绪变化,也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帮助情绪异常的同学。”北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张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曾有一名雪绒花使者得知身边有位患抑郁症的同学,于是她通过分享欢乐有趣的日常、积极鼓励的信息,向同学传达关心和陪伴。尽管不是经常得到回复,但她没有放弃,仍不断坚持。最终,同学被她的温暖打动,回复信息表示感谢。
“坚持这件事是很难的,特别是没得到反馈时。但助人者的坚持对于需要帮助的同学来说又很重要,知道自己被别人惦记,能让这些学生明白自己没有被世界抛弃。”张鹏说,在当年十佳雪绒花使者评选中,这位雪绒花使者荣获了“最感动雪绒花使者”称号。
朋辈支持
在北师大,除了为心理委员提供专业培训和帮助的雪绒花使者社团,还有一个由心理学爱好者组成的心理社团——心理健康者协会,致力于以多种形式为同学们提供心理支持,创造积极、阳光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
“你好,北京师范大学心协朋辈支持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每天下午5点半到晚上9点半,这样的声音就会在接线室内响起。
这些声音来自北师大心理健康者协会热线部的接线员。如果对方是初次来电,接线员还会在后面加上一段说明:“我们是由北师大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接线团队,主要提供倾听支持陪伴的心理帮助,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我们一通电话时长大约是40分钟,电话会被强制录音,但是录音会被妥善保管,仅用于专业讨论。除非你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情况,我们可能需要突破保密,其他情况下都是严格保密的。请问这些你能接受吗?”
电话的另一端是与接线员一样的在校学生。他们来电的目的,大多是吐露自己的烦恼,希望得到同龄人的共情与抚慰。他们的烦恼事由不一而足,从感情经历到人际交流,从导学关系到前途抉择,引发的情绪问题往往指向抑郁或焦虑。
“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接听热线不同,朋辈心理热线中的交流自由度更高。”张鹏解释说,因为朋辈具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作为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处于相同的人生发展阶段,面对的问题也颇为相似。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有些不能对长辈吐露的心声,却可以在朋辈交流中找到共鸣,在交流中释放情绪。
不过,交流自由度高并不意味着接线员的回答只是普通的聊天。相反,他们的回答建立在严格培训的基础上。“热线部招新后,会对新成员进行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包括热线基本设置、服务对象和任务、流程与框架,以及危机干预、伦理培训。”北师大心理健康者协会热线部部长、该校2022级心理学部本科生夏小乔告诉《中国科学报》。除了必修培训外,热线部成员还可以选修咨询技术、心理流派、病理识别等课程。
当然,仅有理论培训仍不够,在成为正式接线员前,他们至少要做一年时间的听线员。“听线员坐在接线员旁边,但出于对来访者电话的保密要求,他们无法听到来访者的内容,只能听到接线员的回答,学习交流技巧。”夏小乔说。当天值班结束后,接线员在隐去来电敏感信息并精简内容后,会与听线员进行讨论。
此外,这些成员还需要参加线上考试并经历为期6周的实习接线,由督导师和成熟接线员共同评估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线员。“接线员不会帮助求助者处理问题本身,但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对方缓解负面情绪。”张鹏解释说。
北师大心理健康者协会的另一个缓解学生负面情绪的组织——心理剧部则颇有一些“神秘”。其朋辈支持来自成员内部。这些成员均是在校本科生,活动从不对外开放。即便是当天的活动内容,也只有心理剧成员到达现场后才能获知。
“心理剧没有剧本,但有一定的规则,所以新成员会先通过参与活动了解流程,再阅读心理剧的专业书籍,了解心理剧。” 心理剧部部长、该校2022级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赵晨澳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心理剧部,有一个名词叫“出剧”,即在心理剧中扮演主角。尽管没有剧本,但会有导演根据当天参与成员“出剧”的冲动找到主角,构建场景和情节,所有成员都是参与者,即便不在台上表演,也会从观众的视角产生共鸣。
当初因为好奇而加入心理剧的赵晨澳,曾质疑过心理剧能否起到缓解情绪、宣泄情绪的作用,直到她依据自己的“出剧”冲动开启了一场心理剧,才发现当周围人都进入角色后,自己也会自然而然地代入。
“那场心理剧重现了困扰我多年的心结。表演时,我的情绪非常激动,积压在内心的情绪宣泄一空。”赵晨澳回忆说,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在哭。在随后的复盘过程中,她才意识到自己对那件事的真实想法,由此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传统心理咨询无法带给我的体验” 。
自律互助
“接线员要尽量避免在工作时间外受到来电的影响,避免过多透露自己的信息,更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是北师大心理健康者协会热线部接线员前期培训时的内容。
夏小乔说,热线部最大的特点是直面求助者。如果接线员受到电话内容的困扰或接到较难处理的电话,可以求助朋辈督导。当天一起值班的听线员和接线员也会给予支持。此外,每两周他们还会有固定时间接受督导。
在她看来,心理督导既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也是厘清工作思路、宣泄负面情绪的过程。“接听热线电话能给我们个人带来很多成长,并在督导和讨论中变得更开放、更能共情他人。”
在一次给中小学生回信的心理志愿活动中,北师大心理健康者协会副会长、该校 2022级心理学(师范)专业本科生赵娅汛获得了一个启发。
“在小朋友的来信中,我们能看到在他们的年龄段独有的困惑,常见的是学业、朋友方面的困惑,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我们以为小朋友并不了解校园霸凌,但其实他们对校园霸凌有自己的思考。”回信中,赵娅汛和志愿者们帮助小朋友梳理信件中的问题,并对他们的积极做法予以肯定、帮助他们寻找身边能提供支持的资源。
“当然,我们会将涉及危机事件的信件立即交给老师。活动过程中,我在老师指导下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与小朋友接触。”赵娅汛说。
赵晨澳在心理剧中重新认识了自己:“我很庆幸,能在学校找到一个让自己感觉安全的区域。”
北师大心理健康者协会会长、该校2021级心理学部本科生刘森则在撰写心理科普文章的过程中,对心理学有了新认识。“目前我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更侧重于学术研究,这与写科普文章不同——后者更考验我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如何写出让大众感兴趣的文章。”
在北京交大,心理协会的成员通过与老师以及其他成员的沟通互动,解决自己面临的情绪问题。“我记得曾有一名学生,每次遇到问题时,都会询求协会同学或我的意见。比如,如何解决与女友的异地恋问题、如何面对学业压力等。”马征说。
在照顾自身情绪的同时,心理健康者协会的成员们也肩负着举办校内心理类活动的任务。例如,北师大心理剧部就负责校内心理情景剧大赛的举办。“与心理剧不同,心理情景剧面向全校学生,而且有导演、剧本和演员,并将观众作为评审之一。” 赵晨澳说,心理情景剧主要展现大学生真实而又微妙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对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并从中感受人们内心丰富和复杂的情感,学会接纳自己、理解他人。
由于心理情景剧涉及初赛、复赛和决赛,每年的比赛时间都持续半年左右。“心理情景剧大赛已经举办了10届,关注度逐年上升。在校内交流平台上,学生们不仅会对剧目进行讨论,还会抒发观看心得,其中不乏被剧情感动到落泪之类的留言。”张鹏说。
增强韧性
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因此,今年心理协会举办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在北京交大,每年的春季学期都会安排21天运动打卡,今年共吸引1500人参与。“这个活动要求参与者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并通过App记录,截图上传到小程序。最终,我们将按照打卡天数,分为7天、14天和21天不同档位给予奖励。”马征介绍说。
另一个与运动相关的活动是在5月25日前后举行的夜跑。
“我们让参与者两两结对,接力或者共同完成5.2公里跑步。他们可以是情侣或好友,也可以在我们的帮助下现场临时‘结对’。”马征说。因为这个特点,心理协会的很多活动也被学生戏称为“现场发情侣”。
有意思的是,北京交大心理协会虽然没有将这项活动视为“相亲活动”,但却在其他活动中为在校学生提供交友机会,甚至举行校外联谊,比如到对方学校吃一顿饭、到北京地标建筑游玩等,并在活动中设置任务,帮助参与者了解彼此。此外,他们还不定期发布一些小任务,如在毕业季为毕业生完成心愿,或鼓励新生迅速建立关系……
4月28日,北师大在第25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季开幕式上,提出了“爱人爱己,运动健康,专业成长,阳光校园”的倡议口号。在这次活动中,心理健康者协会、雪绒花使者社团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吉祥物“馒头”开展了“带着馒头去旅行”的主题活动。
“馒头取自精神的英文单词‘mental’的谐音,其形象也被设计为馒头。”张鹏说,依托馒头,心理中心设计了各种文创产品,比如印有馒头形象的文化衫、雨伞和明信片。
在一张系着铃铛与星星、画着馒头的小卡片上,写着《小王子》中契合活动主题的名句:“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我们的工作都是为了进一步消除大家对心理问题的耻感,在情绪出现问题时及时求助,增强内心的韧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刘森说,“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步提高,这一点从逐年增加的心理活动参与人数中就能看出来。”
对于去年开学招新时发生的事情,马征至今记忆犹新。
“心理协会的摊位上设置了不少与心理相关的小游戏,尝试的学生络绎不绝,直到招新结束还有人前来。”马征说,特别是在摊位边上身着人偶服的同学,引发了不少人前来抱抱,照相留念。“我们很难与陌生人拥抱,即便熟人也是如此,但是玩偶不一样,你可以通过拥抱它获得安全感。”
张鹏强调,无论是心理委员还是心理健康者协会,工作侧重点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对心理状态更关注、对情绪困扰更开放且宽容的讨论环境,并让大众了解获取心理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而非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如果问题严重(如自杀、自伤危机),还是应该由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来处理。
责任编辑:李雪 曾靖宇
审核:袁芳 王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