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旧版
01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座谈会
02
王稼琼一行赴雄安新区考察调研
03
金沙8888js官方举办2022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榜样力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时间:2017-11-09 来源: 作者:

李保国: 心系群众 扎实苦干 奋发作为 无私奉献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金沙8888js官方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说:“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在内丘县岗底,他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的车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老师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在李保国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在他倒下的地方,在广袤的田野上,将会有更多的人踏着他的足迹,带领山区人民奔向富裕美好的明天!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还对我说:“你三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20天后,路修好了,没想到,他真把铺盖卷搬来了。

我看着大学教授对咱们农民的事这么上心,心里特别感动,一天晚上,我带了包花生米,提了瓶酒,到李老师的住处。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儿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掉了。村民们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出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村里有一个懒汉叫梁山林,家里一贫如洗,快四十岁了还打着光棍。李老师专门找到他家,手把手教他种苹果,拉着他同自己一起起早贪黑,整天整夜泡在果园里。现在梁山林种苹果富了,不仅娶了媳妇,还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在岗底村,像梁山林这样彻底被李老师改变了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在他的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村民们已经把你的照片挂在自己家里了。因为你是岗底的主心骨,是岗底人的科技财神,是我们的恩人。你是我们亲眼看见过、亲手摸到过的好党员、好教授!

李老师,二十年你没拿过岗底百姓一分钱。我知道,你辛苦这一辈子什么都不图,就是想不让山区的老百姓再受穷。

我们要把您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岗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您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看着所有太行山贫困农民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李老师的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真正动手时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跟随李老师来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在他严格要求下,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为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3年的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学习中,他会随时抽查。

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刘海鹏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最终顺利发表。

李老师在教学和实践中,经常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他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

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李老师打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原来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

正是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之下,我们这些硕士博士研究生没有一个延期毕业的,毕业时用人单位都争着抢着要。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我们的严师,更像我们的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李老师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在生活上,李老师也总是为我们着想。我一直在基地的宿舍住,孩子跟着奶奶在农村生活。他每次来公司都会劝我赶紧在县城买个房子,方便孩子上学,如果钱不够他帮着凑。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日,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突降大雪。在保定上课的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立刻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

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看到果农敬佩和感激的眼神时,我们逐渐体会到,山区、基层有我们学子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我的老家在平原地区,小时候根本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并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了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李老师教过的学生中,像我一样扎根山区、服务基层的还有很多。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常年住在村里,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有一次,学校领导来我们科研点,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我要回保定,我想上幼儿园。可当时实验离不开,我还是狠着心,把孩子从车上硬拽了下来,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保国的父母在农村,看病吃药他都让村里先记账,过一段我们就去结账。我父亲今年已85岁高龄,保国去世的消息一直瞒着他,因为他和保国的感情很深。对晚辈,他特慈爱,2012年我们的小孙子出生,保国喜欢得不得了,只要在家,有时间就陪小孙子玩,孩子跟爷爷的感情也最深,爷爷一回家,就谁也不找,只让爷爷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我俩过马路时,他都会拉着我的手,说“慢点,看车”。我和他个头差不多高,下雨天外出,只有一把伞时,他都是伸着胳膊撑着伞,把我遮住,自己淋着。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保国,我想你!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经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乡亲们眼含热泪说:“李老师引领我们发家致富,我们一定要来送他最后一程!”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候来俺们村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

去年12月初,李保国正在邢台市做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作指导。本来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得半天工夫,但面对老百姓的邀请,他爽快地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一定挤时间过去看看。可是第二天一大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的人员都劝李保国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摇摇头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不去怎么行,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等在地里的果农们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又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只要农民有需要,李保国都会热心帮助。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江苏核桃”“洛阳高核桃”“平山苹果”“宁夏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有说清楚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

这两年,李保国一直在谋划运作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就是把太行山区的农业企业进行大联合,充分发挥各个企业的优势,每个企业专做一项产业,以此打造太行山区的农业航母。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30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都过上他们向往的好日子!

一个专家教授,有如此一门心思干事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一心一意为民的百姓情怀,有如此一尘不染做人的高尚情操,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他、不尊崇他呢?

百姓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分享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