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建国71周年华诞,校工会联合图书馆开展“传承历史文化,通晓北京古今”为主题的教职工暑期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此次校工会举办的征文活动,通过一篇篇征文记录下金沙8888js官方教职工居在首都读北京、宅在京城聊京味,对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切身感受,增强了金沙8888js官方教职工的爱国情怀。值此“传承历史文化,通晓北京古今”主题征文活动正式落下帷幕之际,特通过评委评选,遴选部分优秀作品展示。
十五年前,我还是交大《土建人》编辑部的一名小理事。主编新官上任,打算做一期“城市”的专题。我忽然想起中学时我读过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袁崇焕墓和佘家守墓人的故事。
于是,那个寒冬的下午,我和编辑部另一位艺术系的女生踏上了寻访袁祠之路,去寻访在我记忆深处最能代表这座城市气质的古迹。机缘巧合,我们造访那日,正巧是袁祠作为博物馆开馆的第一天。之后,又对59中实地采访、对佘家守墓人上门采访……这一晃,就是十多年。岁月流逝,当年的59中和东花市斜街都早已不在,袁祠临街的建筑早已淹没在高楼林立中,延续近四个世纪的守墓历史也成为一段传说。
关于袁崇焕的生平和评价,历来争议较多。 他战功卓越,却被皇太极用反间计。崇祯帝多疑,于崇祯二年将袁崇焕逮捕下狱,次年凌迟于西市。
历史上,最先为袁崇焕平反的是乾隆皇帝。据《清高宗实录》载:
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就这样,位于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袁崇焕墓)在乾隆一朝得以维护。
袁崇焕死后,世传有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
民国元年(1912),东莞县令、清代探花陈伯陶到北京拜谒袁崇焕墓,专程拜访了佘家守墓人,并作《佘冢》一诗,高度评价佘家世代守忠坟的精神:
天留忠骨伴将军,一撮田横岛上坟。
守祀不刊千古节,裹尸曾藉九边云。
穷途似子思交道,大石何年刻墓文。
野草荒荒春不绿,自将清泪一浇君。
佘家世代守墓,至十七代为佘幼芝。佘幼芝在2003年陈光中《袁崇焕与佘家后人》一文中的采访中陈述:
我曾祖父佘淇是第14代;爷爷佘恩兆是第15代;到我父亲佘显增时有兄弟俩,他行二,49岁就去世了,我伯父汉清也是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我的堂兄,应当是第17代。这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我们佘家注定不能蕃衍外迁而要把根留在这里,永远继承先祖的遗训。
我在15年前第一次采访佘幼芝女士时,她告诉我:
“袁崇焕祠墓在文革中受到过破坏。之后,袁祠就成了大杂院,陆续搬来19户。当时袁崇焕祠的门牌为佘家馆1号(查阅资料显示,佘家馆之地名自民国初年起),但也被改了名。后来,我的伯母搬走了,佘家守墓的使命就落到我身上。我有责任把袁大将军的墓重新修起来,可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才敢提修墓的事,才开始跑。那时我下决心,如不修复祠墓就永不剪发!”
1978年起,佘幼芝和老伴焦立江不断呼吁修复袁祠袁墓。24年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跑到今年24年了(截至2002年),市文物局,规划局,市委,政协等都去过。文物局局长换了七任,我各个都打过交道。92年,政府拨款5万元,重建了袁墓。这年清明,我们和80多位来宾一起祭奠了袁将军,十四年来我第一次剪掉了辫子。”
1952年2月,北京市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照此规定,袁督师庙和墓均在迁移之列。
在此关键时刻,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四位老先生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
仅仅两天后,毛主席在这封信上批示道:
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袁崇焕祠若无大碍,应予保存,毛泽东,五月十六日。
就这样,在爱国人士的呼吁下和毛主席的批示下,袁崇焕墓得以保存没有外迁。这是唯一一处受到毛主席亲自批示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位于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墓和位于龙潭公园的袁崇焕庙一同入列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第一次到访袁祠,正巧是2002年底袁祠作为陈列馆免费对外开放的第一天。那一天下午,我没有见到佘幼芝,但在袁崇焕墓碑前看到了佘家人佘宝林进献的花篮。
当时,袁祠一墙之隔还是五十九中。在学校的操场上,散落了石碑和龟趺。应当是早时广东义园的遗物。可惜当时的傻瓜胶片相机能力有限,没能拍出上面的字迹。
入列国保,这座经历了四个世纪的古迹将永远得以保存,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但或许,佘家老人没有想到的是,为之保护奔波了大半辈子,最终心愿实现了,但袁祠成了博物馆,守墓的历史终结。
如今,袁祠门票收费2元,但除非专程造访者,或许很少有游客会到一处小区花园中寻访一处规模很小的古迹。
愿这处承载了无数故事又饱经风雨的古迹能永远保存。
原打算将本文请佘幼芝夫妇一阅。然而联系方知,佘幼芝老伴焦立江已于2016年4月过世。
回想这十五年来,每次造访,焦先生都热情接待详细解惑,并讲述往昔故事。袁崇焕祠墓历经四百年在夹缝中得以保存,应该感谢一个世纪以来为之努力的所有人,也包括焦立江,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