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与交大机缘
我来交大源于一份特殊的机缘。早年作为大学老师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期,与交大运输系的一位高访老师在同一个系求学,他比我晚赴日早归国。尽管导师不同,但同样作为具有教师身份的留学生,专业又相近,关系自然亲近些,并共同分享了我获得日本京都新闻社首届外国留学生研究奖励的喜悦。
我1999年春天回国求职。当时已经获得博士学位9个年头、出国14年的我,在工作单位也已经任职主任研究员3年个年头,年龄也已逼近中年,想回国找一份能发挥特长和经验的工作为国服务,并顺利完成了某顶尖高校试讲并获得聘用承诺。而在与该校相关领导交流时,我提出了新建交通工程专业并有信心和能力将其建设成为在国内最好专业的想法,遗憾没能如愿。这样一来,就产生没有专业平台不便实现自己理想的疑惑。于是,计划在返回日本前,来交大拜访当时的好友寻求指点迷津。在没有手机,座机也不方便使用的年代,不打招呼直接登门造访几乎寻常。不巧,找到学院办公室说明来意后,被告知好友早经调离运输,但得到时任院长纪加伦教授热情接待,并介绍到时任人事处副处长的孙全欣教授。热情的孙教授马上把我介绍给了时任副校长的杨肇夏教授。还记得杨肇夏副校长正在思源612会议室出席学校重要会议,专门移步走廊热情地解释了学校的政策,带回我呈上的简历跟领导们商议后再度来到走廊表示了欢迎,并告知交通工程专业已经招生,亟需补充专业教师。
自己深知交大是全国赫赫有名的重点大学,尤以铁路交通为特色和优势,又新建了交通工程专业,为我搭建了专业平台,是我所追求的。平台的吸引力和大家的热情,需供关系完美匹配,促使我决定诚意与交大联系回国入职的事宜。
二、专业建设的三级跳
1999年8月底正式入职交大开始了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之路。交大为我提供了交通工程专业建设的舞台,加上自己在日本学习和工作的积累以及老师们和全校上下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我很快融入了我国交通建设发展和专业建设的环境,人才引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全面展开。先后从美国、英国和日本引进了于雷教授、张旭教授、闫学东教授、姚恩建教授等一批高水平人才。2001年开始,我被推选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和2007年,先后建成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3本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申报成功“城市交通复杂系统理论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历经10年,使得在金沙8888js官方都弱小、边缘的交通工程专业走上了快速超车的道路,逐步成为了国家领先水平的专业和主流专业之一,《挑大学 选专业》于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将金沙8888js官方交通工程专业列为全国第一。之后,又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并先后两次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2017年申报成功我国高校第一个“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还先后主持了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973项目课题、863项目等国家顶级三大项目、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以国家体育场车辆疏散研究为代表的北京奥运会交通项目,开创了金沙8888js官方交通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历经20年,2017年获得交通运输部创新团队。我个人也因此荣获了“科技奥运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和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建设为新时代交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落实国家号召,交通工程团队从2019年开始全面参与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研究工作,并承担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专题,为今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二十载交大感语
回忆来交大后走过来的22个年头,交通工程专业形成了“平台引人,感情留人,团队育人”的发展模式,队伍发展到了在职员工36人,外聘专家7人的规模;在职员工中,教授发展到12人,其中6位为人才引进,6位是自主培养。成绩的取得是落实“知行”校训,践行“知行合一”交大精神的体现。
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交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全体交大人应站在历史新起点,胸怀爱生、尊师、荣校之初心,以更加远大的理想,更加昂扬的姿态,认真落实知行合一,建好交大。
在即将迎来建校125周年之际,希望交大面向千年老校,树交大文化,弘扬交大精神。预祝交大兴旺发达,预祝早日进入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行列,成为大师养育的摇篮、学术文化的殿堂,为我国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交大加油!